凤凰楼品茶app官网_一品楼ypllt_唐人阁trg官网入口_QM品茶坊阁楼

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会长活动
会长活动
林松添会长接受《寻找路易·艾黎》 纪录片摄制组专访
5月28日,林松添会长应邀接受《寻找路易·艾黎》纪录片摄制组专访。?林松添表示,艾黎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真朋友。艾老60年如一日心系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如一、无私忘我地支持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深受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林松添说,最让人钦佩的是艾老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慷慨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敬佩。上个世纪30年代,他从新西兰到上海工作,当他看到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和旧制度统治的双重苦难,毅然选择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事业一边,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林松添介绍了艾黎在抗战时期筹组工业合作社、在革命时期建立和发展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促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等感人事迹,并表示,艾老始终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好战士,新中国建设中的好参谋,民间外交中的好使者。林松添说,艾老同中国共产党始终结伴同行的感人事迹充分表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胜利永远属于正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有许多像艾老一样的国际友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和奋进新时代??梢运担泄膊乘邮碌恼迨乱凳贾盏玫焦视惺吨康睦斫?、同情和支持,一路走来从不孤单。林松添表示,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缅怀艾黎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要表达感恩之情,感激艾老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所做的无私奉献,并向世界表明,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程度,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有恩于中国的国际友人;二是要表达敬意之心,对他追求真理、支持中国正义事业所做的无私奉献和坚持正义、不怕艰苦、勇于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表达崇高敬意;三是要告慰艾老,他当年作出的正义选择是正确的。他所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如今14亿中国人民一个都不少地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四是要激励中外更多有识之士,接续和弘扬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和平安宁、发展繁荣的好日子而不懈奋斗。?《寻找路易·艾黎》为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的三集电影化纪录片,分别为《暗夜星火》、《培育黎明》、《无悔人生》,每集50分钟,将通过真实故事、情景再现、剧情式叙事等讲述艾黎1927年至1987年在华经历、与华友谊和对华贡献。纪录片预计于今年7月在国内上映。任新 摄
2021-05-28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调研交流
5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前往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调研并与学院师生座谈。学院院长、工合国际委员会法定代表人、副主席余临,学院董事、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全国对外友协美大部主任沈昕等参加。?林松添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源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路易·艾黎创办的培黎学校。上世纪40年代初,艾黎、何克等国际友人在中国发起“工业救国”运动,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培黎学校,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展现了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始终得到国际有识之士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一路走来从不孤单。因此,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专程拜谒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国际友人,并着手修缮艾黎在友协大院的故居,以此表达中国人民对这些国际友人的感激之情。?林松添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秉承“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和“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与时代同行,走出一条中国民办高校的新路。林松添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需要。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迎来了新发展机遇,相信学院会把未来发展和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大做强培黎学校的品牌。?林松添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成立以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嘉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学院回信,是对学院发展的高度肯定和殷切期待。我们愿积极支持学院深入践行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弘扬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培养更多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做出新的努力。余临、柯马凯等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学院未来发展指明了奋斗路径,提出了殷切期望。培黎师生将与工合国际紧密配合,秉持培黎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优势,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部分师生介绍、分享了学院教学与学习生活情况。法国留学生巴泽在发言中说,2015年,我带着梦想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中国,听到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学习汉语之后,我慢慢了解到“中国梦”是发展的梦,是复兴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一带一路”则是比“中国梦”更大的“世界梦”。我庆幸有机会见证中国人实现自己的梦,也希望能够伴随“中国梦”和“世界梦”,在造福人类的“一带一路”上,与大家携手前行。座谈会前后,林松添一行参观了学院校史展和《人生乐在相知心--宋庆龄与路易·艾黎展》,考察了学院环境和教学情况,并与留学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摄
2021-05-26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会见蒙古驻华大使巴德尔勒
5月25日,林松添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见蒙古驻华大使图布辛·巴德尔勒。?林松添欢迎巴德尔勒大使做客友协,对他来华履新表示祝贺。林松添表示,中蒙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关系持续发展,双方高层保持密切沟通,政治互信显著增强,各领域友好互利合作成果丰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蒙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去年2月,蒙古总统巴特图勒嘎在中国疫情最严峻时逆行访华,并代表蒙古人民向中方捐赠3万只羊,充分体现了两国的高度互信和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让中方深受感动。在蒙方抗击疫情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有关友好城市和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和支持。林松添表示,两国元首保持高度的政治互信,为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擘画了新蓝图。双方高层交往频繁,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今年2月,蒙古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致贺电。3月,栗战书委员长同蒙古议长赞登沙特尔举行视频会晤,就两国各领域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4月,李克强总理同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通电话。林松添表示,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三共”理念,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旨在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与支持,已有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方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蒙方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与互利合作,让两国关系更好地造福双方人民。林松添表示,远亲不如近邻。本会愿与蒙古驻华使馆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双方在人文、职教培训、地方、青年、媒体、智库、环保等领域的民间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增进两国民相亲、心相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蒙命运共同体。?巴德尔勒感谢林松添会长拨冗会见,表示蒙中是“患难见真情”的好兄弟。蒙方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蒙古抗击疫情所给予的宝贵支持,认为这充分体现了蒙中同舟共济的传统友谊。蒙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与中方加强战略对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蒙中关系迈上新台阶。使馆愿与贵会加强在教育、文化、体育、青年、友城、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增进蒙中民间相互了解与友谊做出新的努力。双方还就今后一段时间深入开展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友好交流,达成了共识。任新 摄
2021-05-25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与欧洲德语区主流媒体驻京代表座谈
5月24日,林松添会长邀请德新社、瑞士《新苏黎世报》等欧洲德语区主流媒体及德国DVH媒体集团在京记者,德国电影协会、赛德尔基金会驻京负责人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做客。林松添介绍了本会开展友城交流合作与民间外交的职能使命和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展变化,并表示,中国正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这将为中德、中欧开展友好互利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机遇。林松添说,中德、中欧已成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互为重要伙伴,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维护和发展中德、中欧关系已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耙淮宦贰背榈闹匾晒信钒嗔辛ㄑ桥反舐?,经停欧洲22个国家120多个城市,成为助力欧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线和促进中德中欧复苏发展的补给线,展现出美好前景。中德中欧互利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其中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市场,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和外来投资、旅游来源方。中国愿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共同做大发展蛋糕,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德方介绍了各自机构职能使命,分享了各自在华多年生活工作的感受和体会。双方还就中德、中欧关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减贫发展与人权事业、媒体合作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友好交流,表达了加强彼此交流合作的共同期待。任新 摄
2021-05-24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为2021中国?天津城市治理国际论坛线上致辞
5月19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智能新时代的城市治理”为主题的2021中国·天津城市治理国际论坛在津举行,林松添会长作视频致辞。天津市市长廖国勋、日本神户市市长久元喜造、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市长萨利·凯普、新西兰惠灵顿市市长安迪·福斯特及多国驻华使节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多国高级外交官、天津市国际友城及其他城市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计约350人线上线下出席论坛。廖国勋表示,天津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突出,营商环境优越,是一座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当前,天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智慧政府、打造应用场景、发展数字经济。未来,天津将坚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秉持城市生命体理念,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统筹谋划智能新时代的城市治理。林松添说,从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缔结首对中外友好城市至今,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建立了280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友城关系已成为中国地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球城市治理的重要平台。林松添表示,本次论坛主题契合各方关切。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认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以人民为出发点,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二是以创新为支撑点,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便捷;三是以绿色为着力点,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四是以合作为突破点,致力于各国友好城市之间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五是以发展为落脚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国友好城市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林松添说,人类就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持开放而非封闭,合作而非对立,共同破解城市治理和全球治理难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高效能城市的进程中跨越意识形态纷争,共创美好未来。外方嘉宾普遍认为,城市治理是21世纪的全球课题,各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加强对话,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尼日利亚驻华大使吉达对天津践行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的承诺,与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多个非洲国家地方政府共建职业教育“鲁班工坊”表示衷心感谢。墨尔本市市长萨利·凯普和新西兰惠灵顿市市长安迪·福斯特强调了技术分享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路易斯·蒙萨尔韦表示,中哥地方合作成果喜人,未来希望哥32个省都能与中国省市结好。
2021-05-19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接受中国经济网新闻专访谈中巴关系
5月18日,林松添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接受了中国经济网新闻专访,回顾中国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展望中巴友好关系未来,并就本会开展对巴民间友好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未来民间合作的重点领域等回答了记者提问。关于中巴友好关系,林松添表示,中巴友谊由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历代领导人精心培育,中巴特殊友谊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历史的选择?!鞍吞鼻橐暌丫踩朊裥?、家喻户晓。中巴关系经历住国际风云的考验,历久弥坚,已成为国家间平等互信、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林松添说,中巴是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好战友。过去,双方曾在反帝、反殖和实现民族独立斗争中彼此同情、相互支持。如今,双方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进程中始终坚定站在一起,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始终相互理解和支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巴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在对方遇到自然灾害和特殊困难时,双方始终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去年初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巴总统和总理分别第一时间致函慰问、巴总统“逆行”访华,在美西方利用疫情污名化抹黑中国时,巴议会通过“挺华”决议。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巴政府和各界倾其所有,第一时间派专机向中国武汉捐赠口罩等防疫物资。对此,中国人民将铭记在心。中巴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后,巴基斯坦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最早取得成果的国家之一。2013年,两国启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开辟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已累计为巴带来254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近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巴最大贸易伙伴,连续七年成为巴最大投资来源国。疫情期间,“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坚持不裁员、不撤人、不停工,彰显中巴团结合作,携手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关于中巴关系未来,林松添表示,建交70年来,中巴历经风雨考验,始终同心同德、同向发力,结成了特殊友谊,并已成为两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引以为豪并在新时代加以传承和弘扬。当前中巴关系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中国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愿与巴基斯坦兄弟结伴而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和两国领导人战略指引下,不断深化各领域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让两国人民都过上和谐安宁、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关于本会开展对巴民间友好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林松添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双边关系好不好,取决于是否符合两国根本利益、造福于人民。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推动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落地见效,转化为两国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果。为促进中巴人民友好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合作,1956年,本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巴基斯坦友好协会,搭建了中巴间政要、智库、媒体、青年和留学生等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平台,将两国致力于中巴友好合作的各界力量团结起来。中巴友协近年来组派了中国数十批企业家代表团访巴,对接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本会还推动中巴地方政府和城市之间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目前,两国间已建立16对友好城市关系,并建立了中巴友好省市论坛等机制,推动中巴友好省市加强经贸、人文等领域对口交流合作。关于未来中巴民间合作的重点领域,林松添表示,中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习近平主席说,青年是国家未来、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促进中巴青少年交流,增进友谊,是未来中巴民间合作的重要方向。本会将进一步推动两国青年、智库和媒体交流,增进对彼此历史、文化、民情民意及发展规划的了解和研究,推动两国地方政府及企业间的互利合作,把中巴特殊友好转化为互利合作落地见效惠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我们愿以中巴建交70周年为新契机,同巴方携手深化智库、媒体、青年、地方、企业等各领域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推动中巴关系迈上新台阶。最后,林松添祝愿巴基斯坦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中巴友谊万古长青、地久天长!摄影:任新、张鹏
2021-05-18
查看详情
林松添:中国人权让全体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5月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建省宁德市共同举办“中国减贫发展与人权事业研讨会”。林松添会长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宁德市长梁伟新和来自亚非拉13个国家的12位驻华大使、6位驻华公使、参赞,中国人权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俄罗斯、古巴和中国香港、内地等1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共70余人参加研讨会。林松添说,宁德减贫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战胜贫困的典范。通过此次实地参访宁德,相信大家对中国减贫发展与人权追求及如何维护14亿人民的人权有很多感触和体会,其中三点大家应有共鸣:一是领略了中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与历史担当,感受到为什么人民领袖人民爱的原因;二是感悟了习近平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为什么中国人民都自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三是体悟了习近平主席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来源,深刻领悟到中国近些年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和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理论来源、伟大成就和历史必然。林松添说,此次使节与媒体“宁德行”都期待探寻中国脱贫发展的成功秘笈,其中,“六个坚持”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了国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保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激励全体人民为自己的国家和共同利益而奋斗;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民当家做主,把人民最关心、最期盼的需求当作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为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五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实现精准扶贫;六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就业、衣食、居住、教育、就医五大基本权利的需求,且依法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林松添表示,人权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其中就业、衣食、居住、教育和就医的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必须得到有效、平等保障。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人权事业发展,确保国家安全、民族和谐、人民安宁、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繁荣、生态环境美丽,让全体人民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14亿中国人民一个都不少地过上幸福生活,不再遭受战乱、贫困、饥饿、大流行疾病之苦,就是中国的人权实践与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人权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同美西方所谓的人权有着本质区别。林松添说,美国在乎的是自身霸权和一己私利,而非真正的人权,已没有资格也应羞于谈论人权。美式人权的“四大特征”已大白于天下,只要没有政治偏见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一是“口头化”,具有欺骗性。美国在亚非拉国家讲了几十年“人权”,却都停留在嘴上,从来没有采取行动,帮助任何一个国家成功解决发展问题;二是“政治化”,具有虚伪性。美国关心的是资本和选举政治,维护的是富人的人权,并不关心本国黑人等有色人和穷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生存权等基本人权;三是“工具化”,具有破坏性。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和既得利益,将“人权”作为外交工具,频频用来打压不顺从屈从的国家,从来就不关心这些国家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生存权;四是“差异化”,具有选择性。美国所谓的人权没有公理和道德标准,只要是其“盟友”,无论如何违背公良或造成人道主义灾难,都选择视而不见和“失声”。林松添表示,人权不是美国的霸权和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让全世界人民不分国家、种族、文化背景,都能人人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拥有体面的就业、衣食、居住、教育和健康,是国际人权事业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和目标追求。各国历史背景、文明程度、发展阶段不同,人权事业发展肯定会有差异。国际社会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精神,加强人权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坚决反对“双重标准”,坚决反对将人权政治化、口头化、工具化、差异化,通过国际人权领域交流合作,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和平安宁与幸福体面的生活,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世界。林松添说,本会愿继续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互利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携手推进全球人权事业。
2021-05-09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在宁德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
5月6日至9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组织了喀麦隆、斯里兰卡、南非、肯尼亚、古巴等亚非拉13国的12位驻华大使和6位驻华公使、公参,以及中外媒体记者赴福建参访并在宁德举办“中国减贫发展与人权事业研讨会”。5月7日,在陪同使节媒体团实地参访宁德下岐、北山两村,上汽集团宁德汽车制造基地和摆脱贫困主题展览之后,林松添会长在宁德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就此次“宁德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中国人权理念、中西方人权理论和实践差异、中国脱贫发展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启示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俄罗斯新闻通讯社、今日俄罗斯国际视频通讯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凤凰卫视、中国国际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社、中国日报、澎湃新闻、福建日报、福建广电集团等1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出席。关于“宁德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林松添表示,宁德是中国减贫发展的缩影和人权事业发展的典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亚非拉13国驻华使节和中外媒体朋友访问宁德,并举办“中国减贫发展与人权事业研讨会”,主要考虑有三:一是共同见证中国减贫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权事业发展成果;二是共同分享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解决问题的摆脱贫困、保障人权的理念和实践,希望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三是共同探讨什么是人类社会应共同追求的真正人权,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更好造福世界人民。经过对宁德实地参访,各位驻华使节纷纷表示,“宁德行”让大家眼见为实,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减贫发展成就和当地人民发自内心的收获喜悦,让大家深刻领略了中国领袖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坚持以发展解决问题的实现路径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等扶贫举措,以及中国创造的人类减贫发展奇迹。各国使节还纷纷表示,此行让他们找到了习近平主席《摆脱贫困》著作的原创版和实践地,深刻领悟了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理论来源、理念举措和根本原因,热切期待深入学习宁德减贫发展经验,促进互利合作,助力本国减贫发展。关于中国的人权发展理念,林松添表示,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确立的人权目标和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人权包括公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其中就业、衣食、居住、教育和就医五大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坚持以发展保障人权,将每分钱都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惠及民生的重要领域,确保把发展“蛋糕”做大、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安全、民族和谐、人民安宁、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繁荣、生态环境美丽的美好生活。中国的人权让全体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今天,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4亿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遭受战乱、贫困、饥饿、大流行疾病之苦,这就是中国最大的人权工程,也是最好的人权实践。中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将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将创造人类历史上新的人权发展奇迹。关于中国与美西方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林松添表示,中国与美西方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确保发展惠及全体国民,而不是少数人,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14亿人民一个都不少地摆脱了绝对贫困。美西方则坚持资本至上,奉行的是选举政治,维护的是富人的人权,资本绑架了政府,任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第二,中国是世界人权事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中国致力于支持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愿景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指引下,中国已与140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而美国在亚非拉讲了几十年“人权”,不仅没有帮助发展中国家修建一条公路或铁路,没为一个国家成功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而是把人权口头化、政治化、工具化、差异化,借口“人权”问题频频打压异己国家,接连不断发动了一系列战争,造成了巨大的平民伤亡和数以千万计的难民,摧毁了世界文明。第三,疫情面前,中美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上高下立判,已大白于天下。新冠肺炎疫情是人与自然的全球之战,也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世纪大考”。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代价救治每一个患者,用三个月时间有效遏制住疫情蔓延,确保了14亿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并发起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急需抗疫物资和疫苗,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助力。而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政府则无心也无力控制住疫情蔓延,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5%,累计确诊病例却超过世界总确诊人数22%,让3300万美国人感染了病毒、近60万人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杉拦嬲匦牡牟皇侨巳?,而是自身的国际霸权和赤裸裸的既得利益。关于中国脱贫发展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启示,林松添表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世界人权史上的发展奇迹,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宁是最普惠的人权。如果世界没有和平、公理和正义,各地区和国家人民都生活在战争或恐怖威胁之中,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没有保障,哪还谈得上人权?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加强团结协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公平正义,让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安宁、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才是最大和最普惠的人权。第二,发展是各国保障人权的前提条件。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发展“蛋糕”并确保全体人民共享,为保障人民各方面权利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事实证明,国家只有实现了发展才能摆脱贫困,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人权保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维护人权的根本保障。中国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做主并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推进。第四,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是推进国际人权事业的重要路径。让全世界人民不分国家、种族、文化背景,都能拥有“五大基本人权”,过上体面生活,是世界人权事业的应有之义。各国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团结合作的精神,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地推进国际人权合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林松添还就如何创新开展民间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与福建故事、促进中外地方合作和人民友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并分别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福建广电集团记者的专访。
2021-05-09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5月7日,林松添会长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署名文章,深入阐释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本国历史和国情的选择,是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现全文转载如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关注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想知道,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中国多次郑重宣示,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指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念永不动摇。中国的现代化,必将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历史和国情作出的选择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世代赓续,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兼济天下、海纳百川,重视互学互鉴、兼收并蓄,致力于实现国泰民安、睦邻友好、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具有宏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船队七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却从未恃强凌弱,从未占领别国一寸土地,而是一路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落后了。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黑暗境地。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但从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和压迫。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从未停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对内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致力于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并推动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世界公平正义,坚决反对霸权、霸凌和单边主义,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0年我国GDP超过101万亿元,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自身、艰苦奋斗、接续拼搏得来的,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硕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开展对外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为全人类和平与繁荣不断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只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才能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掌握自身命运,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求发展、谋富强的愿望更加强烈。今天,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中国要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顺应潮流,抓住宝贵发展机遇。坚持和平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形成紧密的良性互动:融入世界、扩大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拥抱世界、促进合作,中国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致力于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课题和现实问题,既顺应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大势,又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愿望。中国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和平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单边主义、?;ぶ饕逄?,国际局势乱与变交织,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然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后,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总结和发展中国多年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智慧,着眼于实现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共同利益,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决心和行动。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接力跑,中国已经跑出了一个好成绩,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毙抡鞒躺希颐敲娑缘氖枪诩杈薹敝氐母母锓⒄刮榷ㄈ挝?,是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严峻风险挑战?!爸泄巍钡亩捞赜攀啤ⅰ岸鹘怠钡睦非魇贫妓得?,时与势在中国一边,道义和人心在中国一边。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坚定信心和强大底气。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积极进取、开拓前行。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顺应百年变局的趋势演变,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用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的问题,增强抓住和用好新机遇的能力和自觉。我们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只有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广泛深入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发展。在这方面,民间外交具有独特优势、肩负重大使命。我国民间外交要充分发挥民间主体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优势,用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客观理性、全面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和发展成就等,促进中外民相亲、心相通,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世界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2021-05-08
查看详情
林松添会长接受中日韩媒体联合采访
4月24日至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活动隆重举行。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日本NHK电视台、朝鲜日报、韩国联合有线新闻台、首尔电视台、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等10家中日韩主流媒体及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多家山东当地媒体出席活动。其间,林松添会长接受与会中日韩媒体联合采访,就举办本次活动的考虑、设立“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的意义、如何发挥民间外交作用提升三国民意以及对民间外交和中日韩人民友好的新期待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关于在山东举办“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活动的意义,林松添表示,山东是日韩对华投资高地,与日韩产业协作紧密,经贸往来频繁,人文交流密切。在山东日韩企业总数近6000家,投资额超300亿美元。山东与日韩已结好友城47对,日韩两国在山东从业人员超过30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山东省政府联合举办“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系列活动,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为日韩企业对接山东发展,促进三国产业上下游结伴合作,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二是为三国经贸合作、地方往来、人文交流搭建平台,促进三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展示人民友好与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三是期待三国政府和人民能从中日韩在山东合作成果认清三国利益攸关、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领悟三国企业、商界等利益攸关方坚定维护亚洲团结和东北亚和平稳定,谋求共同发展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呼吁三国有识之士发出致力于东北亚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积极声音。关于对民间外交和中日韩人民友好的新期待,林松添表示,民间友好是国家关系的根基和力量源泉。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间外交旨在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新中国外交打破西方封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新时代民间外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国发展了,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拥有覆盖全球的朋友圈和合作伙伴网,各国人民都需要了解中国,同中国人民交朋友、搞合作、谋发展;二是中国发展太快了,世界上很多善良的人不了解、不理解中国的悠久文明,也有人不适应、不接受中国的发展速度。全方位推进中国新时代民间外交,既有客观需要,更是历史必然和责任担当。如今,中国民间外交具有主体多、领域广、资源丰、接地气、打基础等主要特点,除了官方、半官方之外,全体中国人民都是民间外交的主体,都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都能找到各自对口的外国朋友。全面推进中国民间外交有资源、有底气,正逢其时。发展中日韩友好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地缘相近、文缘相通等优势,更有广泛的利益基础和民意社会基础。目前,中国是日韩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日韩最大的旅游来源国。明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韩建交30周年。今明两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中韩文化交流年,东京和北京将相继举办奥运会,2024年韩国将举办江原道冬青奥会。中日、中韩关系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民间外交大有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同日韩各界一道,积极搭建更多民间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平台,促进三国青年、智库、媒体、地方、友城等人文和民间领域深入交流合作,推动三国民众用包容和友善的目光认识对方的发展,客观看待彼此差异,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同时,积极促进中日韩同属亚洲国家和儒家文化圈的价值认同,弘扬亚洲一家亲理念,不断增进彼此了解、理解和友谊,为巩固和发展中日、中韩关系,拓展和夯实三国友好的民意社会基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民间力量。洪磊 摄
2021-04-25
查看详情